Your browser doesn’t support the object tag.
主頁 > 最新消息
第二十七屆東亞希望盃 - 比賽球員及觀賽教練感想

香港隊共派出12位球員(6男及6女)參加第二十七屆東亞希望盃錦標賽。透過比賽作為訓練,加強戰術運用、應變能力,以及團隊精神。以下是參賽球員及觀賽教練的感想:

 

萬啟山(香港青少年隊球員)

今次是我第三次打國際比賽,所以心情不是太緊張。

在最初的團體賽中,我的狀態十分好,在整個團體賽中一場都沒有輸過,甚至贏了今次單打比賽中的冠軍得主,連我平時不是太穩的下旋反手拉球都發揮得很好。我覺得我做的最好的地方是發球,無論旋轉和落點都很有變化。接發球也很果斷。總括來說,團體賽中我是發揮超水準。

但在之後的單打小組賽事中,我一場也沒有贏過,我覺得輸的原因是體能的問題,可能因為在團體比賽中消耗過多體力,而且也缺乏鬥志了。還有我打球時太過於急躁,很多無謂失誤出現,所以本來可以贏的機會都沒有了。

後來的排名比賽中,我重新收拾心情,在下線中全部勝出,拿了第25名,比上次進步了一名。在爭第25和26名的比賽中,一開始我仍然打得很急,幸好教練提醒我不要那麼急。我才可以勝出比賽。

回到香港後,我有很多東西需要改善。例如:體能、力量、打球時的質量、接發球、正反手拉球和發球。希望下次有機會可以與其他國家的選手能夠打得接近些或贏他們。

 

李卓潼(香港青少年隊球員)

我已經參加了三年的東亞希望杯,而我今次取得了第三名。我十分感謝教練的教導和父母的支持和鼓勵。如果不是教練和父母的教導和支持,我也不會得出今天的成果。

我記得我上年對中華台北(今年單打第二)連輸兩次,之後我便開始發奮練她的怪膠。我今年小組便取得勝利。由於我第一場輸給澳門,所以我要贏了全部人才可以首名出線。我出盡全力,結果我贏了全部對手,便爭取了首名出線。我出線後就對中華台北。我0:2落後,然後我便反勝她3:2。我最後一局落後6:10,而我就冷靜的追,幸好我追上來,最後反敗為勝。我四強賽對中國,而我就0:3輸給她,輸的主要原因是我的方法不是太正確。而我最後一場就是爭第三名,對日本的對手。我最後2:0勝出。我第一局贏得很輕鬆,但是第二局對手就改變了方法,幸好我也能變一變,最後才能贏11:9。我從這個比賽學會了打到尾局不要太保守,要攻多一點和要練好一點我的正手。

 

湯澤生(觀賽教練)

恭喜香港代表隊在今次的第27屆東亞希望盃取得了女子單打季軍佳績;

今屆賽事各地參賽球員無論進攻或削球打法的技術提升很大,擊球力量、速度、相持能力、線路變化及戰術運用等技術水平甚高,且打法先進。

宏觀球員比賽的表現,給予我在教學上的一些啟發,在此希望與大家分享:

首先,球員下肢的力量絶對是影響撃球質素好壞的主要因素,高强度下肢力量的訓練是可以保證擊球力量、連續及穩健性;日本隊球員的拉球技術是其中一個很好的例子,强勁有力的下肢配合腰髖轉動、前臂收縮的力量,不單擊球速度快,且還原快,連續進攻性强,步法靈活;我們球員在練習中必需重點安排加强訓練。

攻防轉換技術亦廣乏地應用於比賽中,現代防守與進攻技術同樣重要,兩者配合靈活運用往往是得分之主要手段,值得學習。

現今削球打法的球員,削中反攻的技術漸趨成熟多變,比賽節奏控制力强,具備一定的威脅性,實在有一定的價值,在訓練中應提高注意發掘具有削球潛質的球員,加以針對性的訓練發展,使球壇更多元化。

中遠台正反手對拉弧圈球技術已成為現今比賽的主流技術,隨著大球的改變,這項技術已不能缺少,提升訓練的强度與質素以加强能力應付比賽中的需要。

發球搶攻的主動意識是很重要的得分手段,除了需要有凌厲的正手搶攻技術外,反手發力進攻的能力亦同樣重要,必需加以互相配合運用。

接發球搶攻與反控制技術的提升,先進的台内擰拉及擺短劈長的技術於今次比賽處處可見,球員應多向這方面進行訓練。

由於現今的比賽已步向體力化,體能方面必需加强訓練,避免因體力不夠而影響技術水平的發揮及比賽成績。

以上的各項技術,球員均已普遍地應用於今次的比賽中,並有著很好的效果。

最後,感謝總會給予我這次難得的機會觀摩與學習,對我在日後的教學工作方面有了很大的啟發及幫助,獲益良多。

 

比賽開幕儀式入場式
賽後香港隊球員合照
夜遊黃浦江美景
左起:盧傳松教練及湯澤生教練
 
  up